历史评判 历久弥新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11日
今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评论说,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事实上,我国社会一度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认识并不充分,另外就是在中日友好的国际政治背景下,我们有意无意地选择忽略和忘却。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只停留在个人行为和地方层面。直到200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民建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了一个个人提案,并引起民建界别全体49位委员的联署。这个提案就是呼吁:每年12月13日,为1937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举行国家公祭;同时建议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级为国家级纪念馆。
赵龙——原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曾任民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和江苏省人大副主任,现已退休。
今年7月,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赵龙,听他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背后的故事。
问:2005年的时候,您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提案,当时这个想法是怎么形成的?
答:2004年的时候,我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觉得很受震撼,以后我带着我的小孩又来参观过一次。当时我的孩子在澳洲读书,他就带了个小摄像机把它拍摄下来,他说,南京大屠杀这件事情在海外不太有人知道,所以他要带到澳洲给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看一下。我在参观的过程中,一方面感到悲愤、震撼,同时也感到许多的困惑,特别是我跟大屠杀纪念馆的负责人了解交谈以后,觉得有几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国人思考。一个就是像这样一个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在我们国内搞这样一个纪念馆当然是非常有必要,可是它一直停留在地方纪念馆的一个级别上面,没有上升到国家级的级别。虽然受难者是南京的同胞,可是侵华日军的屠刀是砍向所有中国人。
还有,对比国外来讲,像这样一个悲剧事件都是由国家领导人,每年在纪念日里出席的。我们每年12月13日都是有地方性聚会,包括地方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虽然从形式上看每年都有这样的纪念活动还是有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的,但是就它本身就蕴含的这样的历史意义和人的警示这种意义,跟它的规格和规模都是不相称的。跟国际上对比来看,我们也是不能对比的。国际上三个二战时期的人类的悲剧都是以国家的形式来纪念,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参加,其中日本的广岛原子弹受害者都有纪念。可是我们作为二战时期最大的受害国,日军在我们中国屠杀了那么多无辜人民,我们纪念的规格和方式我觉得是不匹配的。基于对这个问题这样的认识,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一个提案来。因此2004年我又一次抽时间到纪念馆来了解情况,搜集一些资料。同时,我们省人大一位老的退下来的副主任,他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他们有一个组织,他是组织负责人,我专门采访他做了一些笔记,几年以后他也去世了。我觉得更有责任把这个提案写好。
问:您能详细讲述一下当年提出提案的情形,比如说您如何争取到了当时民建界别委员的支持?
答:2005年的时候虽然我是主委,但是由主委递交给党派、由党派写一个集体提案并不是很合适,我觉得用个人名义写比较好一些,所以在2005年两会期间我就草拟了这份提案。当时两会期间,在我们民建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把提案的想法、情况谈了一下,我希望能得到我们民建会员的支持。结果,49名我们民建的委员都在上面签了名,其中包括昌智主席、榕明主席、马主席等民建的领导都在上面签了名,这也是对我一个很大的鼓励。
问:当年您的提案并没有被采纳,请问您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我当时的提案本身就有这样一个想法,我觉得这个提案可能难度很大,当时中日关系也比较好,方方面面的条件可能不是很成熟的。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责任写,当时的想法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想也许以后会重视这个提案,也许永远不会兑现,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写。所以有关方面答复我说,考虑到各种情况没有采纳,但是我并没有气馁,我觉得我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特别还有这么多我们民建的委员给我的支持。我觉得这件事情无论任何时间段来看都是具有意义的。
问:到今年2月27号人大常委会决定采纳当初您的建议,这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我觉得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欣慰,当然首先是对当初30万受难者的最大告慰,也是对二战期间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最大的告慰,也是个最好的纪念。我觉得首先是对他们来讲,他们的在天之灵可以有所慰藉。
问:您认为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死者,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它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立场,同时对我们国内也是个很好的教育。我们怎么理解历史事件,怎么能够把历史事件的真相揭示出来,同时有利于当代人纪念,怎么来弘扬爱国精神。我认为这也是造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纪念规格一直没有提升上去的主观原因,主观思想跟不上去,我们不是从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大历史的背景来看问题,而是局限于一种过分功利化和政治因素。我认为我的提案某种程度上扭转了这种看法。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针对全人类的,他犯下的是反人类罪,不仅要受到中国人民的谴责,也要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
问: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摆在这里,不仅是对历史过去的思考,也是对我们现实的思考。有这种思考,也是基于您作为一名南京市民一直对南京大屠杀非常关注。我们也注意到设立国家公祭日之后日本方面非常不满,当时中日关系应该说是处在良性发展时期,您提出这个提案有没有遇到一些客观的困难?
答:我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时候设立公祭日都是正确的,过去是正确的,现在也是正确的,或者是现在是正确的,把它放在过去提出来仍然是正确的。广岛事件日本人把它这么重视,每年首相或者天皇参加活动,日美关系紧张过吗?一直没紧张一直好的,它好的时候也搞纪念活动。因为对于原子弹受害者的普通百姓来讲,他们还是受害者。因此我对新闻媒体说,这个公祭日这件事情,它有现实意义,什么现实意义呢?当前是对反华势力的一个回答是一个回击,这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它的意义是超越现实的。我觉得我是做了该做的事情,一方面作为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我来自江苏更应该做这个事情。第二个呢我觉得是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不是由采纳不采纳来评判,而是由历史来评判,越久越能体现价值,历久弥坚。
后记:12月13日上午,首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在采访中,赵龙多次说到设立国家公祭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它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时间的界限,它提醒善良的人们反思战争,珍爱和平。它的价值将由历史评判,它的意义历久弥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