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共舞长江龙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15年04月09日
“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黄金水道有望再次迎来快速腾飞的“黄金期”。这是重庆俯瞰。
新华社记者 陈 诚摄
翻开中国地图,长江显得格外醒目。她自青藏高原而东横贯中国,像一条巨龙,从唐古拉山脉一路奔涌向前,穿越西、中、东部广袤的内陆,一头扎进宽广的太平洋。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众多辉煌的文明,沿长江形成了一条带状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如何发挥长江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带,让长江这条巨龙再次舞动起来,带动中国经济升级?
去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幕随即开启,产业转移、通关一体化改革、综合立体交通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开始部署。
3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率领民建中央“加强经济合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调研组一行来到四川、重庆,实地调研长江经济带发展,探讨如何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让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发展与生态保护衔接起来。
立体交通:用黄金水道串起沿江“珍珠链”
千百年来,长江一直发挥着黄金水道的作用,成为连接西部、中部与东部沿江一颗颗“珍珠”的重要纽带。如今,长江干流的年货物运输能力大约接近19亿吨,是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河流。然而,如果比照其沿线经济发展需要,目前长江的运能仍显不足,沿线交通亟待进一步畅通。
“通,包括地下的管道、地上的铁路公路、水上的水路、天上的航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只有‘通’了,才能解决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问题。”
之所以如此强调“通”,正是缘于目前长江经济带交通上还有诸多“不通”。就拿长江水道的航运来说,在与调研组座谈时,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一口气便数出了长江航道上限制水运运能的三个“卡口”:
一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卡口,这座曾经变天堑为通途的大桥,如今因24米的限高成为阻碍万吨以上轮船通行的障碍,导致万吨级以上轮船只能到达南京而无法继续西进;二是三峡大坝的卡口,三峡大坝船闸建设之初预计到2030年通过能力达到1亿吨,但事实上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大量的货运船舶要停在大坝前等待安排通过,等待时间少则一两天,多则将近一周,已成为长江运能的一大瓶颈;三是长江宜昌至荆州段航道通行状况较差,浅滩暗礁较多,船舶必须采取减速降载的方式通过,大大降低了运能。
调研时,民生物流四川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给调研组算了这样一笔账:“同样是一吨货物,通过水路、铁路、公路运输的价格分别约为每公里2分、3角和2元钱。一辆集装箱卡车的动力是300马力,可以运输两个标准集装箱;一艘货运船舶的动力为500马力,可以运输300个标准箱。”这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长江水运的优势显而易见。
“长江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黄金水道,没有长江就没有长江经济带,长江水运是最经济的运输。一定要充分保护利用好这条世界河流,建设起一条真正畅通无阻、融为一体的经济带。”陈昌智在调研中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是关键,应大力发展“铁水”“公水”等多种方式的联运,“急货走铁路,慢货走水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多向通道选择,优化内陆腹地的物流环境,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
区域协调:龙首龙身龙尾劲往一处使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从地图上看,长江经济带一头一尾,一个向西,面向欧亚大陆,一个向东,面向亚太地区,如果把长江比喻成一条巨龙,那么长江经济带要腾飞,就离不开上中下游龙首龙身龙尾的密切协同配合。
“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相继开通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相互之间低价揽货过度竞争,部分班列空箱率高达90%以上,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在谈到重庆“渝新欧”铁路运行情况时,重庆有关方面一番颇带“辣味”的批评在调研组中引起热烈讨论。
据四川和重庆有关方面反映,目前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区域合作质量不高,缺乏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
“除了自然和历史造成的硬件方面的问题,现在经济带内各省市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也有待加强,提升政策衔接、统一公平市场的建设水平,从软件上消除行政区划之间造成的贸易壁垒也刻不容缓。”四川省有关方面在介绍情况时表示,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区划樊篱,各地对港口、运输企业等的鼓励政策各不相同,给予的补助标准、减免条件不一而同,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
目前,长江经济带现有区域合作组织有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上中下游还分别成立了重庆经济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南京经济协作区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但这些组织协调能力弱、号召力不强、约束性差、合作水平参差不齐,尚缺乏中央统筹、地方参与的区域协作机制。
此外,目前的区域合作尚缺乏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以签订合作协议或者彼此间的口头承诺等形式形成的合作内容,缺乏硬性监督和约束,使政府合作往往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党组书记沈晓钟说。
长江经济带区域间产业布局怎么分工协作?区域协调机制该如何建立?参与调研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王一鸣给出的建议是,各省市不能只靠等、靠、要,“一些省市可以先在局部进行先行一步的探讨与摸索,解放观念,打破政策壁垒,从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出发,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避免下一步产业布局的同质化。”
“我们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干预市场不等于不研究市场,发展高水平市场,必须有观念、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不能一哄而上。”调研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提出,“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各自为战,必须建立起统一的省际协调机制,共同谋划布局,共同研究重大问题事项,既要充分依托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也不能完全放弃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和引导。”
生态保护: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
水,是长江巨龙的生命之源,也是长江经济带最宝贵的资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长江水得不到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长江里的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中华鲟已连续两年无野生状态,江豚野生状态下只有几百条。在开发利用长江的同时,我们应当思考如何给长江休养生息的空间,让一江清水永续利用。”在四川调研组座谈时,环保部副部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吴晓青的一席话引起了调研组对长江生态保护的热烈探讨。
四川省、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长江流域1/3以上的水量、三峡库区80%以上的水量来自这里。其中,四川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2011—2015年)》的断面达26个,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所有断面的53.1%。目前四川省境内的长江流域139个断面,有30%不达标,V类、劣V类水质占10%,有16个市属于全国酸雨控制区,14个市属于成渝城市群大气污染重点防治控制区。
四川省相关负责人在与调研组座谈时,谈到了长江生态保护的三大压力:一是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大,长江上游有大片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资源环境约束对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凸显;二是“后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目前尚存部分次级河流和湖库未达到水域功能,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为严重;三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压力大,存在较大的建设运行资金缺口,财政补贴压力增大。
“长江上的每个城市都既是上游又是下游。”陈昌智在调研中指出,长江沿线的生态保护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接下来民建中央将在对湖北、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调研中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区段间、城市间生态保护合作,建立损害长江经济带整体利益的约束机制及受损地区利益的补偿机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