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辜胜阻赴深圳调研企业创新驱动与供给侧改革

  • 信息来源:宁夏民建
  • 发布时间: 2016年05月13日

“从深企看活力”座谈会

5月13至1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随中央新媒体——人民网赴深圳调研创新驱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辜胜阻等一行密集调研了多家深圳中小型创新企业。辜胜阻一行还深入走访深圳比特咖啡创客空间,吃创客套餐,与深圳创客促膝交流,深入调研创客文化。

作为此次调研活动的收尾重头戏,14日下午,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张虎亲率此次调研企业负责人与辜胜阻等专家就“从深企看活力”主题开展专题座谈会。

座谈会上,辜胜阻对此次调研活动进行点评,他认为深圳目前是国内可与美国硅谷比肩的创新型城市。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启示和经验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深圳是最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创业创新精神。深圳有全国最好的创客文化和极客精神,全市建成78家创服务中心,144家创业孵化载体。与具有移民文化的硅谷相似,深圳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包容背叛(跳槽流动)的职业伦理,有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在竞争中更加重合作的协同意识,尊重人才、能力至上的人力资源理念,宽松自由、快乐创业的创业氛围。创业者到深圳,基本上无亲无靠,只能靠自己独立打拼,不断进取。深圳的高度流动性致使他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逐渐养成了兼容并包的心态。

第二,深圳有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成为各类创业人才和创新要素的栖息地。成功的创业创新不仅仅靠钱,也不能仅仅靠人,而要靠良好的创业生态。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环境要素和创业主体共同构成的,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平衡性、共生性等特征的有机生态体系。深圳在创业创新生态方面,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才是“根”,龙头科技企业是“主干”,小微科技企业是“叶”,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阳光雨露”,深圳注重的是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在产业配套方面,制造一个机器人,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

第三,在深圳,创业与创新、创投形成 “铁三角”,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深圳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升至60%,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创新驱动。一天46件发明专利,一年突破10万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深圳自2013年以来每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都占GDP的4%以上,与韩国、以色列相当。领先的技术创新使深圳产业高度实现了三个百分之七十,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70%。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匹配,在创新金融方面,深圳有4.6万家VC和PE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7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境内外的上市企业超过320家。

第四,深圳创业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创业出现“新四军”。 深圳创业“新四军”,一是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海归系,深圳有6万海外留学人员;二是以“孔雀”人才计划为代表的国内南飞创业的“孔雀”系;三是以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深商系;四是以腾讯、华为、华大等为代表高科技企业为代表大科技企业“裂变”创业系。在腾讯离职员工孵化梦想的共同平台——“单飞企鹅俱乐部”,超过1.5万名“单飞企鹅”成为深圳创新创业大军。截至2015年下半年,腾讯离职员工创立的公司中,已有30家企业估值超过1亿元。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壮大,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快速裂变出一批新的创新型企业。由华大基因前CEO王俊等人创办的碳云智能,不到半年便完成A轮股权融资,估值近10亿美元,被称为“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

第五,深圳创新体系是一种企业内生的特点,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这样的创新体系能有效避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四个90%”,凸显深圳企业在创新中的“主角”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后”企业华为、中兴,到“90后”企业腾讯、比亚迪,再到“00后”企业大疆、华大基因,“10后”企业光启、柔宇科技,深圳一代代创业者高举创新大旗,瞄准未来技术趋势持续发力。

第六,深圳有充满活力而又高度开放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创业创新环境。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达13308件,占全国申请总量46以上,连续1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比重为49%以上。

辜胜阻对深圳下一步创新发展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妥善化解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空间制约,避免过高的房价对创新人才的“挤出”效应。深圳是一个超大城市,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2000万人口,人口密度全国第一,空间制约是深圳发展的最大制约。由于空间受限,深圳面临房价过高而创新人才望房兴叹的问题。

(二)吸引一流大学和国际高端智库落户深圳,缓解深圳科教资源不足,创新链上游存在“短板”的缺陷。虽然深圳形成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的“三发”创新链,但与硅谷相比,深圳缺少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来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来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建议深圳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和一些一流大学落户深圳。

(三)有效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松绑”、“减负”,着力解决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问题,吸引、储备大量创新型人才,真正发挥创新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深圳目前各类人才总量70余万,其中30多万人没有深圳户口。而北京目前人才总量超过170万人,上海超过125万人。在中高级人才方面,深圳与北京、上海的差距更大。特别是领军人才、国际化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与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求严重不相匹配。

(四)通过“组合拳”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大力降低创业门槛,进一步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创业环境,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创新发展中,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作为创新“软件”的创业创新文化和知识产权重于设备厂房“硬件”。

(五)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推进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进入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靠创新占领产业制高点。

上一条:马培华率全国政协调研组就“沙漠治理与精准脱贫”在新疆开展专题调研

下一条:民建全国基层组织主委培训班在京闭幕

关闭